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
一、 基础信息
名称: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2000768405216J
法定代表人:胡泽洪
生产地址:中山市阜沙镇阜沙工业园
联系方式:0760-23407888
生产经营产品及规模:生产电路板,年产量150万平方米
二、 排污信息
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铜、COD、氨氮、总氮、PH、硫酸雾、VOC等,经自建的污水及废气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水处理能力2566吨每天,排污标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9.06吨每年,氨氮排放量3.049吨每年,总氮排放量7.62吨每年。
三、 防治污染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按三同时原则建设相应的污水及废气处理设备,专人负责管理运行。
四、 建设项目环评及行政许可情况
已获审批,环评审批文号:中环建设[2004]61号;中环建[2012]115号;
五、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目录
目录 ............................................................................................................................ 3
1 总则 ......................................................................................................................... 1
1.1 编制目的 ................................................................................................................. 1
1.2 编写依据 ................................................................................................................. 1
1.3 适用范围 ................................................................................................................. 4
1.4 工作原则 ................................................................................................................. 4
1.5 预案体系 ................................................................................................................. 4
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 5
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 6
2 企业基本情况 .......................................................................................................... 8
2.1 企业基本信息 ......................................................................................................... 8
2.2 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状况 ..................................................................................... 8
2.3 公司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属性 ....................................................................... 16
2.4 平面布置及构筑物情况 ....................................................................................... 17
2.5 公司生产情况 ....................................................................................................... 23
2.6 产排污情况 ........................................................................................................... 33
2.7 环境保护目标 ....................................................................................................... 40
2.8 周边企业环境风险情况 ....................................................................................... 43
3 企业环境风险分析 ................................................................................................ 44
3.1 潜在环境风险物质识别 ....................................................................................... 44
3.2 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 ........................................................................................... 55
3.3 潜在环境风险源识别 ........................................................................................... 57
3.4 环境风险源源项分析 ........................................................................................... 59
3.4 环境风险评价及预测 ........................................................................................... 60
4 应急能力评估 ........................................................................................................ 68
4.1 现有事故防范措施分析....................................................................................... 68
4.2 应急装备能力评估............................................................................................... 76
5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79
5.1 应急组织结构 ....................................................................................................... 79
5.2 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 79
5.3 职责 ....................................................................................................................... 80
6 预防与预警机制 .................................................................................................... 83
6.1 环境风险源监控 ................................................................................................... 83
6.2 预防措施............................................................................................................... 83
6.3 预警 ....................................................................................................................... 85
7 应急处置................................................................................................................ 88
7.1 预案启动条件 ....................................................................................................... 88
7.2 信息报告 ............................................................................................................... 88
7.3 先期处置 ............................................................................................................... 91
7.4 分级响应 ............................................................................................................... 91
7.5 加强应急管理 ....................................................................................................... 96
7.6 应急处置方案 ....................................................................................................... 98
7.7 应急人员防护措施 ............................................................................................. 107
7.8 受伤人员救护、救治 ......................................................................................... 108
7.9 紧急疏散 ............................................................................................................. 109
7.10 信息发布 ........................................................................................................... 112
7.11 应急终止 ........................................................................................................... 112
8 后期处置...............................................................................................................114
8.1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 ................................................................................. 114
8.2 净化和恢复的方法 ............................................................................................. 114
8.3 环境影响评估 ..................................................................................................... 116
8.4 善后工作 ............................................................................................................. 116
9 应急保障...............................................................................................................117
9.1 通信与信息保障 ................................................................................................. 117
9.2 应急队伍保障 ..................................................................................................... 117
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 117
9.4 经费保障 ............................................................................................................. 117
9.5 外部应急能力保障 ............................................................................................. 118
9.6 其他保障 ............................................................................................................. 118
10 监督管理.............................................................................................................120
10.1 培训 ................................................................................................................... 120
10.2 演练 ................................................................................................................... 122
10.3 奖惩 ................................................................................................................... 125
11 附则 ....................................................................................................................127
11.1 名词术语 ........................................................................................................... 127
11.2 预案评审、发布、实施和更新 ....................................................................... 128 附件 .........................................................................................................................130
附件 1 应急响应流程图 ......................................................................................... 131
附件 2 应急相关报表 ............................................................................................. 132
附件 3 四周环境示意图 ......................................................................................... 138
附件 4 厂区平面布置图 ......................................................................................... 139
附件 5 车间平面布置图 ......................................................................................... 140
附件 6 车间消防器材布置图/疏散路线图 ........................................................... 144
附件 7 厂区雨水管网图 ......................................................................................... 149
附件 8 周边水系图/外部市政管网走线 ............................................................... 150
附件 9 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架构图 ..................................................................... 151
附件 10 值班联系电话............................................................................................. 152
附件 11 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152
附件 12 周围企业及环境敏感点联系电话............................................................. 153
附件 13 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154
附件 14 应急物资一览表 ......................................................................................... 155
附件 15 消防器材一览表 ......................................................................................... 156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健全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 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公司能及时、有 序、高效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防止污染周边环境,将事件造成的损失与 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特制 定本预案。
1.2 编写依据
1.2.1 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12.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05.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12.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09.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6.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01.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13.06 修订);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03.01);
(11)《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2011.05.01);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2015.06.05)
(1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25);
(1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2011.09.28);
(15)《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2015.03.01)
(16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2015.01.09)
(1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12.01);
(18)《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01.13);
(19)《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10.01);
(2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04.09);
1.2.2 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及行政规章
(1)《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5.07.01);
(2)《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2.07.26);
(3)《广东省珠江阜沙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09.05.01);
(4)《广东省珠江阜沙洲水质保护条例》(1999.01.01);
(5)《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2008.03.14);
(6)《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2012.01.09 修订);
(7)《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2009.05.01);
(8)《广东省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工作规范(试行)》(2016.01.01);
(9)《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2010.06.02);
(10)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08.09.01
(11)《广东省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督查办法》2014.09.03
(12)《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补偿管理暂行办法》2013.01.01
(13)《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2012.08.03
(14)《中山市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试行)》
2015.05.01;
(15)中山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1.10.08)
1.2.3 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
(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2014.04.04);
(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
(6)《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
(7)《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 版);
(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08.01);
(9)《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
(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1)《环境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
(1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08.07)
(1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12.29)
(14)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1.09)
(15)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12.08.20
(16)中山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2.30)
(17)中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3.12.16)
(18)阜沙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8.07.04)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管辖范围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 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超出本应急预案应急能力,则与上级人民政 府发布的其他应急预案衔接,当上级预案启动后,本预案作为辅助执行。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作为首要任务, 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环境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环境安全,常抓不懈,防患于未 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预备工作;
(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 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 置机制;
(4)科学预防,高效处置。鼓励环境应急相关科研工作,加大投入, 重视专家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 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强化预防、预警工作,提高公司对突发环境事件 的处置能力。
1.5 预案体系
公司的预案体系由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综合预案、车间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和各工段、关键岗位的应急处置措施组成。公司预案包括总则、公 司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预防与 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应急培训与演练、 奖惩、保障措施、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预案实施、附录组成。
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参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预案》中的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及突发环境事 件分类,制定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按照突发事件性质、社会危害 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分为厂区级环境事件(Ⅲ级)、 企业级环境事件(Ⅱ级)和社会级环境事件(Ⅰ级)。公司突发环境事件 分级原则见表 1-1。
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1)中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中山市应对其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
件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市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后 实施。
该应急预案是本应急预案的上位预案,对本应急预案起指导作用,本 应急预案不应与该应急预案相抵触。中山市政府将按照整个行政区的应急 工作总体安排编制或修编该应急预案及其他一系列应急预案。
(2)阜沙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阜沙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阜沙镇应对其行政区域内突发公
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一般由阜沙镇委托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后,报阜沙镇批 准后实施。
该应急预案是本应急预案的上位预案,对本应急预案起指导作用,本 应急预案不应与该应急预案相抵触。阜沙镇将按照整个行政区的应急工作 总体安排编制或修编该应急预案及其他一系列应急预案。
(3)阜沙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阜沙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阜沙镇应对其行政区域内环境突发事
件包括环境污染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般由阜沙镇委托有关部门牵头 制定后,报阜沙镇批准后实施。
该应急预案是本企业所在地区域性的应急预案,为本应急预案的上位 预案,对本应急预案起指导作用,本应急预案不应与该应急预案相抵触。 阜沙镇将按照整个行政区的应急工作总体安排编制或修编该应急预案及其 他一系列应急预案。
(4)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本预案是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应对安全事故的专项应急预案和 规范性文件。该预案由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制订后批准、实施。
(5)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预案) 本预案是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和规范性文件。该预案由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制订后批准、实施。
2 企业基本情况
2.1 企业基本信息
(1)企业名称: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
(2)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3)投产时间:2004 年
(4)所属行业:C3972 印刷电路板
(5)通讯地址:中山市阜沙镇上南工业区
(6)地理位置:北纬 22°37'56.75'' 东经 113°21'23.82''
(8)生产制度:每年约生产 345 天,每天约生产 16 个小时(两班); 一期生产车间每天生产一班。
(9)企业规模:公司用地面积 86600m2,建筑面积 40000 m2,现有员 工约 1200 人,主要生产印刷电路板,生产能力为单面板 20 万 m2、双面板
25 万 m2、多层板 75 万 m2,2015 年的产品产量分别单面板 4.58 万 m2、双 面板 25.0 万 m2、多层板 68.5 万 m2,年产值约合 4.8 亿元。
2.2 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状况
2.2.1 地理位置 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公司”或“本公司”)位于
中山市阜沙镇。阜沙镇位于中山市北部,面积 37.01km2,东面和北面濒临
鸡鸦水道,与黄圃镇、三角镇相望,南连港口镇,西临小榄水道与坦背相 隔,西面与东凤镇接壤。周围有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环绕,可通达珠三角 各大口岸。
公司位于阜沙镇上南工业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22°37'56.75'' 东经113°21'23.82'',周边主要道路为阜港大道、锦绣路。
图 2-1 地理位置图
2.2.2 厂区四至情况
图 2-2 公司四至图
2.2.3 地形、地貌、地质
中山市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 山位于此坳陷中增城至台山隆断束的西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 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 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 531 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 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 24%,一般海拔为 10~200 米,
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 68%,一般海拔为-0.5~1 米。
阜沙地属珠三角海陆交互相沉沉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高南低,珠基高程 2-10 米,地面坡度 2-5 度;地表水系发育,河涌纵横交错,坡度一般10-20 度,坡面植被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坡体主要有残积土及全风化强化 岩组成。全区土地分为 11 个土种。泥肉田(占 23%)、泥骨田(占 11%)、 湖洋田(占 20%)、沙坭田(占 10%)、铁锈田(占 6%)、反酸田(占11%)、黄泥田(占 8%)、泥炭土田(占 4%)、白鳝泥田(占 4%)、旱 田(占 3%)等。
2.2.4 气候、气象 公司所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中山市气象台历年资料统计:
(1)光照和气温 公司所在地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
征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全年境内各地均有 2 次太阳直射, 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总辐射量以 7 月最多,达 51141.3J/cm2;2 月最少,仅
23285.7J/cm2。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654 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 42%。年 最多日照时间为 2392.6 小时(1995),占年可照时数的 54%。终年气温较 高,全镇历年平均气温为 21.8℃。月平均气温以 1 月最低,为 13.3℃,7 月 最高,达 28.4℃,极端最高气温 36.7℃(1980 年 7 月 10 日),极端最低气 温-1.3℃(1995 年 1 月 12 日)。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
(2)降水
公司所在地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1500~17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干湿季节明显。全年前汛期(4-6 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 40.7%,后汛期(7-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40.6%,10 月以后,降水量迅速下降。全年降水量表 现为两个高峰:5-6 月为主高峰,8-9 月为次高峰,年降水量最大为 2744.9mm
(1981 年),最小为 1000.7mm(1956 年),相差 1.7 倍。
(3)地面风场
公司所在地区风向的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主要盛行风为北、 东和南风,风向频率分别为 14.1%、8.5%和 8%;其次是北北西风,风向频
率为 7%。静风频率达 25%,历年最少风向为西南西、西和西北西,风向频
率仅为 1%,一年中,各季的风向有明显差异。冬季(1 月)的盛行风为北 风和北北西风,夏季(7 月)的盛行风为南风和南南西风,秋季(10 月) 最多风向为北。当地历年平均风速为 1.6m/s。各季平均风速差异较小,极 端最大风速超过 12 级,大风(风速≥17m/s,相当于 8 级以上风力)日数历年 平均为 4.6 天,多出现在夏季。
(4)灾害性天气 公司所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寒露风和暴雨。
台风是区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出现在 5-11 月,其中以 7-9 月次 数最多,占全年的 73%。特别是 7 月份,平均每年都有一次台风影响。由 于五桂山脉的存在,使得当西行台风过境时,暴雨灾害更为严重。
低温冷害(小于 5℃)是指冬季的低温霜冻和春季的低温阴雨(烂秧天 气)。三乡镇低温日数历年平均为 7 天,低温日大多数出现在 12 月、1 月 和 2 月上旬。年平均霜冻日为 3.06 天,有霜冻年份占 64%。
寒露风是指在寒露节气前后,水稻晚造抽穗扬花时间,北方冷空气南 下造成的低温冷害。寒露风每年有 0.84 次,无寒露年份占 35.1%。
年均出现暴雨(日雨量大于 50.0mm)7.6 次,主要集中在 4-9 月,约占 全年的 90%。
2.2.5 水文
中山市的主要水道和河涌承纳了西、北江来水,每年 4 月开始涨水,
10 月逐渐下降,汛期达半年以上。东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沥水道;中部是东海水道,下分支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注入横门水道;西部为西江干流,在磨刀门出海。还有黄圃水道、黄沙沥等互相沟通,形成了纵横 交错的河网地带。全市共有支流 289 条,全长 977.1 公里。公司周边主要河道有小榄水道、阜沙涌、下闸涌、中心排灌河、横迳涌等。
(1)小榄水道
在广东省中南部,石岐北偏西 13km 处,属西江水系;北接顺德的桂 洲水道,在小榄镇福兴头和东凤镇莺哥咀流入中山市境,流经小榄、东凤、 东升、阜沙、坦背、港口,在大南尾与鸡鸦水道汇流入横门水道出海,全 长 31km,河宽 150~300m,河床较深,水量较大。受潮汐影响,潮汐类型 属于混合型不规则半日潮,潮差 1.3m。汛期最大流量 3830m3,是西江的分 洪道之一,年排洪量占西江总排洪量的 7.3%以上。枯水期最枯流量为
193m3/s,最枯期仍可通航 300~500t 级的船舶。
(2)阜沙涌 阜沙涌属鸡鸦水道水系,起于鸡鸦水道阜圩头闸,止于鸡鸦水道鸦雀尾
水闸,以一个半环形连通鸡鸦水道,全长 7.1km,宽 8m,平均水深 0.8m, 平均流速为 0.2m/s,涨潮平均流量为 1.78m3/s,落潮平均流量为 1.47m3/s。
2.2.6 地下水特征
中山市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而松散 岩类孔隙水可细分为海积冲积平原孔隙水、沿海沙堤沙地孔隙水以及山间 谷地孔隙水三个小类;基岩裂隙水可细分为块状基岩裂隙水、层状基岩裂 隙水两个小类。
2.2.7 植被土壤
(1)植被类型 公司所在区域的植被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植物组成,但天然原生植被
因历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消失,植物的种类具有热带、亚热带过渡的 性质,热带与亚热带植物混生,优势种不明显。常见的原生乔木树种有厚 壳桂、猴耳环、锥栗、臂形果、亮叶肉实、黄桐、大果厚壳桂、荷木、榕 树、山杜英、鸭脚木、枫香等;灌木以桃金娘、岗松为主;草本植物有五 节芒、白茅、黑莎草、红裂桴草等。草本植物矮小,高度 20cm 左右,植
被稀疏。阜沙洲平原人工植被发达,耕作方式特殊,植被具有明显的“桑基”、
“蕉基”、“蔗基”、“果基”与水稻或鱼塘的组合形式,形成一种复合性的植被 分布生态系列。在平原和缓坡地种植有水稻和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种
类有木瓜、香蕉、甘蔗等。
(2)土壤类型 公司所在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赤红壤、潴育性水稻土、潮滩盐土、
盐渍性水稻土。赤红壤由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等多种不同母岩母质发 育而成,土体部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极少,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随植被覆盖度和耕作利用程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磷的含量较低。土壤质地随母岩而别,花岗岩和变质岩发育的土壤含砂砾 较多,这种土壤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潴育性水稻土根据母质来源
分为河积、谷积及海积潴育性水稻土,各类土壤中一般都有沙质、沙泥质
和泥质田,多分布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平原和平缓的台地上,土壤质 地由轻壤土至中粘土。潮滩盐土的土壤质地由沙壤土至轻粘土,以碱性反 应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速效养分除钾略高外,氮磷较缺乏,盐分含量 在 3.2~5.7%之间。盐渍性水稻土分布在滨海地区,系海涂围垦种稻发展而
成,受潮水或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土体中富含盐分,表土质地多为轻粘土,
土壤质地较为粘重,潜在肥力较高,但旱季易反碱。
2.3 公司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属性
公司所在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属性见下表。
2.4 平面布置及构筑物情况
公司用地面积 86600m2,建筑面积 50000 m2,主要构筑物为 1#生产厂 房、2#生产厂房。生产车间位于厂区的北侧以及东北侧。南侧为公司的生 活区,生活区与生产区最近距离约为 160 米。废水站位于公司的东侧。
公司的办公楼与 2#生产厂房相接,公司的 1#生产厂房、2#生产厂房有 独立的配电房,蚀刻液储罐以及废蚀刻液储罐位于 2#生产厂房 1 楼的北侧。
公司的雨水总排口位于公司的入口处。废水排放口位于废水站南侧。 废气处理塔位于公司生产厂房的顶楼,一般固废以及危险废物暂存区
位于厂区的北端,油墨废渣部分位于厂区的东侧材料棚内。
公司的原辅材料(除蚀刻液)存放在生产厂房内的室温仓库或低温仓 库内,各层的具体功能分布见各层平面布置图。
2.5 公司生产情况
2.5.1 主要原辅材料 公司主要使用的原辅材料包括蚀刻液、氢氧化钠、硫酸、油墨、硫酸
铜、硝酸、过硫酸钠等。所使用的原辅材料见下表所示。
公司 2013 年技改环评中的镀金、镀镍工艺目前已改为发外加工,公司 的电镀仅有酸性镀铜工艺。
工艺简介:(清洗工段采用 2-4 级逆流喷淋清洗,末端水槽采用高压喷淋水洗) 底片制作:与一般照相相同,将所需的线路图像制成底片,供内层电路制作、外层电路制作及表面加工等工序使用。
内层表面处理:表层处理既是对铜箔表面进行磨刷、微蚀、酸洗、多 级清洗,以达到去除污物、手迹、残渣等,使其表面清洁,同时使铜板表 面造成一定的粗糙度,便于下一制程的顺利进行。此处理中产生硫酸雾废 气、微蚀、酸性废液以及磨刷、清洗废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含铜较高的 磨刷水,用铜粉回收机回收铜泥,然后外卖处理。
影像转移:采用涂布印刷法将油墨转印至铜箔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 曝光,使线路图案上的油墨感光硬化,再用含碳酸钠的显像液将线路以外 未感光硬化的油墨溶解去除,完成线路图案的转移。或将感光干膜滚压于 铜箔基板上,经曝光、显影等制程来实现线路图案的转移。涂布机的主要 用途为对经过磨刷和表面处理过的内层基板,就进入该机器上涂上一层感 光树脂膜,并烤干硬化,作为下一步图形转移的基础。产生的污染物为有 机废气、显影废液及冲洗废水。
蚀刻:用酸性蚀刻液或碱性蚀刻液将铜箔基板上未覆盖该蚀刻阻剂的 铜面全部溶蚀掉,仅剩被硬化的油墨或干膜保护的线路铜。该过程会产生 废气、蚀刻废液以及清洗废水。
退膜:用含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溶解掉线路铜上硬化的油墨或干膜,使 线路铜裸露出来。主要产生退膜废液及退膜冲洗水。
压合:将完成线路印刷的内层板与半固化片、铜箔等压制为所需要的 多层板。
除胶渣:去除因钻孔过程与内层板铜边缘及孔壁区所产生的胶渣。产
生除胶渣废液及冲洗废水。
化学镀铜(简称 PTH):将上述处理之后的 PC 板浸置于含 Cu2-3g/L, 甲醛 1.5-2.5g/L 化学铜槽液中,槽液温度控制在 26-30℃,经反应后,二价铜 离子即被还原成金属铜,并沉积于基板通孔表面上(厚度在 0.5-2μm),其 化学反应如下:
CuSO4+ 2HCOH+ 4NaOH→Cu+ 2HCO2Na+ H2 + 2H2O+ Na2 SO4
此过程将产生硫酸雾、甲醛废气、微蚀废液、较少量的预活化、活化、 加速废液、化学铜废液、一般冲洗废水以及化学铜清洗水等。
全版镀铜:亦称一次铜。非导体的孔壁经 PTH 金属化后,立即进行全 版电镀铜制程,其目的是保护孔壁上的化学铜不被后续制程破坏而造成孔 破,加厚铜板面的厚度,保证其质量。控制参数,将 PC 板浸置于含有 CuSO4·5H2O 60-90g/L、硫酸 180-220g/L 及微量氯离子 40-80ppm 的电镀槽 液阴极,阳极则为磷铜球,供给直流电源,控制镀槽温度在 25±5°C,使 PC
板上沉积金属铜(厚度在 5-8μm 左右)。污染物有硫酸雾、电镀冲洗水。 图形电镀:当线路被显像裸露出来后,即进行线路加厚镀铜,亦称二
次铜。控制参数与一次铜相同,使孔内和线路铜厚达到一定的厚度(厚度 在 25μm 左右),项目为高密度板,其布线密度达 55%。印刷线路板上的线
路被加镀上铜后,再镀上一层锡于线路上,控制参数,Sn2+18-26g/L,硫酸
165-205g/L,其目的是保护其所覆盖的铜导体不会在碱性蚀铜时受到攻击, 作为线路铜的保护层起抗蚀作用。该过程产生硫酸雾、电镀冲洗废水。
外层表面处理:对外层图形板表面进行磨刷、微蚀、酸洗、多级清洗, 以达到去除污物、手迹、残渣等,使其表面清洁,同时使其表面造成一定 的粗糙度,便于下一制程的顺利进行。此处理中产生硫酸雾废气、微蚀、 酸性废液以及磨刷、清洗废水。
剥锡:在碱性蚀刻工序完成后,锡层的抗蚀作用已经完成,需要用硝
酸将其溶解除掉。主要产生氮氧化物、剥锡废液及冲洗废水。 防焊印刷:采用网印方式在板上印刷一层阻焊油墨,经曝光、显影等
制程做成阻焊图形。其作用是方便对组件的焊接加工,节省焊锡并预防线
路短路;可以保护铜线,也可以防止零件被焊到不正确的地方。该制程的 污染物包括有机废气、显影废液、显影冲洗水等。
丝印油墨:用丝网作板材或模板上的图文部分可透过印料到承印物上 的一种图像复制技术,简称网印。其基本原理是:丝网模板的部分网孔能 够透过油墨,漏至铜箔表面;模板上其余部分的网孔被堵死,不能透过油 墨,在铜箔表面形成空白,从而在铜箔表面形成电路图像。产生非络合废 水。
文字印刷:在线路板上印刷一些标志性的字符,如客户所需的文字、 商标或零件标号等,主要是便于下游客户识别、安装。产生非甲烷总烃废 气污染物。
2.6 产排污情况
2.6.1 水污染物
(1)生产废水
废水总产生量 2339.5t/d,分为酸性废水 20.4t/d、浓有机废水 39.4t/d、 稀有机废水 691.2t/d、络合废水 101.5t/d、综合废水 1487.0t/d;磨板机等产 生含铜粉较高的清洗水采用铜粉回收装置回收铜粉;综合水水质较为简单, 采用反渗透回用系统对源头水进行回收利用,回用量约 734.5t/d(水质略优 于自来水水质,可用于电镀线、酸洗等工序清洗用水),各类废水处理达标
后进入深度处理系统回用 500t/d(水质劣于自来水水质,主要用于蚀刻、除 油等对水质要求较低工序的清洗用水),全厂总回用量 1234.5t/d,回用率约